Mako曾经站在重症监护室外,见证了一位长者生命走向尽头的过程。至今回想起来仍然给她很大震撼。
她不是逝者家属,而是一名陪同家属的医疗翻译。在做翻译工作中,她见到过很多病人痊愈的喜悦,也看到过生命的脆弱和无奈。
做志愿翻译
在日本,医疗翻译包括有报酬的职业翻译和志愿者两种,她是从做志愿者开始入行的。
1991年,她来到日本留学,毕业之后在一家日本的工程公司负责中国方面的一些工作,包括资料整理、会议翻译,也做商务谈判。后来,这家公司取消了中国业务,她也从公司辞职,成为了一名从事商务翻译的自由职业者。
2012年,偶然得知横滨有一个医疗口译志愿者组织正在招募中文翻译。之前一直想做志愿者的工作,现在正好有了更多时间,就报了名。
她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生活在日本的华人,既有生活了十几年依然不会说日文的老移民,也有一些年轻的新移民。
之前没有志愿者服务的时候,他们看病时和医生无法直接沟通,只能在家人朋友陪伴下才能去医院。但即使如此,有时候他们也不能完全明白医生的诊断。
除了日本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只能提供电话翻译,其他时间Mako都坚持去现场工作,这样可以和医生、病人有更紧密的互动,沟通更详细,表达也更准确。当医生拿出一些检查数据、或者影像检查结果时,Mako也可以同时看到这些资料,对于理解医生的表述非常有帮助。而在电话沟通中,这些信息都缺失了,就只能提供最低水平的直译,有时会遗漏一些非语言信息。
中日医院文化有很大差异
同属东亚国家,中日两国在医疗观念和医院体系上还是有很大差异,作为翻译有时需要多花一些功夫向患者解释。
Mako在去年服务过一位患者,在中国确诊了类风湿,医生开出了治疗该病的药方,他也觉得有疗效。后来因为新冠疫情,他无法回国复诊,就只能到日本的医院看病。
按照他的设想,日本医生只要按中国医院的诊断,给他再开一些同类药物就好了。没想到医生不但拒绝了他的要求,还说他得的病不是类风湿。病人说,他之前的翻译和医生沟通并不顺畅,具体什么病他也不知道。
Mako问过他的主治医生后得知,这位患者确诊为干燥症,这种病和类风湿、红斑狼疮、胶原病等都非常相似,属于自身免疫疾病。干燥症没有治疗药物,只有对症药物,比如皮肤瘙痒只能有止痒药,并不能根除。患者听了就觉得日本医生不靠谱,中国医生开的药方管用,怎么会诊断错?
Mako协助医生为他分析血液检查结果,其中类风湿的相关指标都没有问题。我还跟他解释,日本的医生都是按照规范医疗指南来治病,必须根据自己做出的诊断来对症下药,而不会看了第三方诊断结果就随便开处方。
那位患者后来接受了这个解释,还跟Mako说:“你是第一个帮我把这病彻底问清楚的翻译”。
当然,也有的患者本身思想就比较固执,一旦认定自己是正确的,再怎么解释也没用,反而加深对医院的不信任。
患者的信任是坚持下去的动力
翻译工作带来的更多是一种自我满足。患者每次看到Mako,总是会放下心来。他们的依赖和信任,和每次看完病后表达的感谢,就是Mako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。